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明海英)11月26日,湖北大學主辦、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的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科研協作會議暨長江生態文化研討會在湖北大學舉行。會上,還舉行了《水歷史和水文明研究》集刊首發式。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科研協作會議暨長江生態文化研討會在湖北大學舉行 本網記者 明海英/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明海英)11月26日,湖北大學主辦、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承辦的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科研協作會議暨長江生態文化研討會在湖北大學舉行。會上,還舉行了《水歷史和水文明研究》集刊首發式。
來自水利部宣傳教育中心、長江水利委員會、湖北大學等相關單位領導以及發起單位漢江師范學院、重慶白鶴梁水下博物館、貴州省旅游規劃設計院、陜西林業生態研究院、河海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等單位的領導和學者40余人出席了會議。會議還圍繞長江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尤其是水文化研究和建設舉行了學術研討。
要把握長江文化的整體特征
湖北大學副校長蔣濤、水利部宣傳教育中心水文化處處長劉登偉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院長鄭曉云介紹協作體成立背景、協作體構成單位情況。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陜西分院負責人薛祺、重慶分院負責人楊邦德、貴州分院負責人成凱、漢江分院負責人王道國,協作體發起單位河海大學代表鄭大俊、西南林業大學代表尹侖等先后發言。開幕式由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黃柏權主持。
蔣濤在致辭中表示,湖北省地處長江中游,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有著重要地位。湖北省高度重視長江文化的傳承建設。湖北大學作為長江邊的大學,有義務也有能力擔當起這項重任,因此成立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科研協作體,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實踐,是履行湖北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責任的重要舉措。
鄭曉云在接受采訪中表示,長江文化博大精深,要做好長江文化研究,一方面要深入研究長江文化不同流域段的地域特征,另一方面也要把握長江文化的整體特征,以深刻認識長江文化的內涵。而目前長江文化的整體內涵研究仍然較為薄弱,有較大的研究拓展空間。要做好這一點,就必須要做到各流域地區的協同攻關,將地域研究的優勢轉化為整體研究優勢。與此同時,要做好長江文化的研究應該從不同的側面入手。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科研協作體成立以后,將側重于長江流域水文化、森林文化和流域社會發展的研究工作,深入研究長江水文化的內涵、特征以及水文化的傳承、運用和建設,豐富長江文化研究和傳承發展的內涵。
中國水利文協水文化研究會會長、中華水文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靳懷堾建議,在長江水文化研究上,采取開放的心態,跳出水利自身的小循環,通過多學科、多部門聯合協作,共襄水文化研究盛舉;充分發揮湖北大學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的作用,通過項目帶動相關課題的研究,并吸納有志于研究長江文化的專家學者攜手攻關。
組建長江文化研究科研協作體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做好長江大保護的總體要求和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11月14日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提出的“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系”重要講話精神,由湖北大學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牽頭組建的中國長江文化研究科研協作體于2020年12月26日正式宣告成立。
該協作體由流域六個省的相關單位共同發起的,建立流域的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地方分院,構成大的學術研究網絡平臺、整合資源,致力于推動長江文化研究的學術創新、拓展學術研究空間、推動學術交流、培養人才、產出創新型成果,服務于長江大保護。
研究院主要宗旨是在長江大保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長江流域的歷史文化及傳承,研究長江對于流域社會、經濟、文化的歷史構建作用、文化視野中的長江保護、構建流域環境友好型社會等相關問題,為長江流域歷史文化保護和發展做出貢獻。研究院將力爭實現長江全流域文化研究的覆蓋,在深入挖掘研究不同流域段文化的同時,努力把握長江文化的整體內涵和特征。
《水歷史和水文明研究》集刊首發
研討會上,還舉行了《水歷史和水文明研究》集刊首發式。會上發布的集刊第一集,突出特色是編發了一組關于希臘水歷史研究的專題論文,對古代希臘羅馬水歷史文明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該集刊聚焦于水歷史和水文明研究,用中英文同時刊發中外學者原創性論文。包括對中國和國外的水歷史和文明個案研究、理論探討和水可持續發展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通過學術研究,挖掘歷史與當代的水管理智慧,進而為提升公眾的水認識提供學術支撐,為中外學術交流做出貢獻。以期應對當代的水危機,服務于生態文明建設。
據悉,《水歷史和水文明研究》集刊是由水利部宣傳教育中心、中國長江文化研究院、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主辦,湖北大學水歷史與水文明研究所負責編輯的一本年度連續出版的學術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