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為更好地推出精品力作,推動理論和學術創新,自2021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將開展《中國社會科學》年度好文章評選活動。評選活動方案如下:
一、文章遴選范圍
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第1—12期刊發的全部文章。
二、評選標準
1.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值取向。
2. 關注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各學科前沿和熱點問題,具有較強的理論創新和學術創見,或在某學科領域中的某個研究領域取得了原創性、根本性的進展。
3. 遵守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邏輯嚴密,論證嚴謹,文風活潑。
三、評選時間
從活動公告發布之日起至2021年2月20日24時止。
四、評選辦法
本次評選活動分為讀者實名投票初選和專家評審委員會終選兩個階段。
1. 活動公告、《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總目通過《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12期)、《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及“中國學派”微信公眾號發布。每位投票人每個學科可推薦2篇好文章,要求實名投票并給出推薦理由。
2. 初選結果即各學科排名前兩位的文章,將進入第二輪終審,由專家評審委員會從中評選出各學科的好文章,每個學科不超過1篇。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未推選出好文章的學科,予以空缺。
3. 評選結果將于2021年3月通過《中國社會科學》《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及“中國學派”微信公眾號發布,屆時舉行頒獎活動。
4. 專家評審委員會由《中國社會科學》編委會編委和院外專家(每個學科1人)組成。
五、其他事項
1. 本次評選活動為純學術行為,不收取任何費用。
2. 網絡投票請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投票頁面投票;也可點擊下方附件,下載《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度好文章選票,填后發送至郵箱haowzh2020@163.com。郵寄投票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報》關于本次評選活動的公告。
附件: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
2020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總目
(作者后面括號內,圓點前是期數,圓點后是頁碼)
馬克思主義理論
1.結構、權力與方法:論馬克思的所有制思想——兼論歷史唯物主義的若干命題 陳廣思( 1· 4)
2.在學術和體系建構中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張文喜( 2· 4)
3.勞動所有權原則的實踐效應 李 志( 3· 4)
4.人民意志:馬克思法哲學的思想特質 牟成文( 3· 25)
5.世界普遍交往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李包庚( 4· 4)
6.價值形式: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的理論定位 吳 猛( 4· 27)
7.美好社會:現代中國社會的歷史展開與演化圖景 項久雨( 6· 4)
8.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正義概念的兩種用法
——兼評伍德的兩個誤解 段忠橋( 6·193)
9.社會符號論的批判向度與力度
——基于唯物史觀的一種考察 方 軍( 7· 4)
10.經濟決定論的歷史唯物主義評判 沈江平( 7· 26)
11.《資本論》理論定向的闡釋維度 卜祥記( 8· 4)
12.馬克思唯物史觀敘事中的勞動正義 劉同舫( 9· 4)
13.歷史唯物主義的未來性向度 曠三平(11· 4)
14.“小康中國”的歷史方位與歷史意義 吳曉明(12· 25)
哲 學
15.詮釋學的中國化:一種普遍性的經典詮釋學構想 洪漢鼎( 1· 30)
16.論晚清易學之轉向 林忠軍( 2·141)
17.現代詮釋學類型闡論 傅永軍( 3· 44)
18.社會科學解釋的話語語境模型 殷 杰 孟 輝( 3· 62)
19.從史巫之士到易儒合流
——“易家”思想的演進路徑 劉 震( 5· 28)
20.認知科學視域中隱喻的表達與理解 黃華新( 5· 48)
21.物感與“萬物自生聽” 傅修延( 6· 26)
22.人工智能與認識論的哲學互釋:從認知分型到演進邏輯 肖 峰( 6· 49)
23.從作為普遍哲學的現象學到漢語現象學 王 俊( 7· 42)
24.語用邏輯的研究路徑及其發展方向 熊明輝( 8· 24)
25.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融合的途徑 劉曉力( 9· 23)
26.從“代理”到“替代”的技術與正在“過時”的人類? 李 河(10·116)
27.自我的“困難問題”與模塊自我論 高新民(10·141)
28.從西周德論系統看殷周之變 郭 沂(12· 82)
29.人工智能與人的“新異化” 孫偉平(12·119)
經濟學
30.經濟結構轉型期的內需擴展:基于服務業供給抑制的視角
徐朝陽 張 斌( 1· 64)
31.中國開放型經濟學:構建闡釋中國開放成就的經濟理論
裴長洪 劉 斌( 2· 46)
32.再分配政策對農村收入分配的影響
——基于稅費體制改革的經驗研究 陳斌開 李銀銀( 2· 70)
33.中國制造業企業創新測度
——基于微觀創新調查的跨期比較安同良 魏 婕 舒 欣( 3· 99)
34.所有制適度結構:理論分析、推斷與經驗事實 楊春學 楊新銘( 4· 46)
35.女性的政治地位與出生人口性別比
——基于1950—2000年縣級數據的實證研究 游五岳 姚 洋( 4· 66)
36.深化體制改革中的產業創新體系演進
——以中國高鐵技術趕超為例 黃陽華 呂 鐵( 5· 65)
37.社會再生產中的流通職能與勞動價值論 王曉東 謝莉娟( 6· 72)
38.對置鹽定理的批判性解構 張 銜 薛宇峰( 6· 94)
39.全球價值鏈嵌入對貿易保護的抑制效應:基于經濟波動視角的研究
唐宜紅 張鵬楊( 7· 61)
40.財政規則與國家治理能力建設
——以環境治理為例 張 莉( 8· 47)
41.財政轉移支付與人力資本的代際流動性 范子英( 9· 48)
42.中國國民經濟核算核心指標的變遷
——從MPS的國民收入向SNA的國內生產總值的轉變 許憲春(10· 48)
43.中國產業結構轉型與潛在經濟增長率 朱 民 張龍梅 彭道菊(11·149)
44.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西方金融經濟周期理論貨幣政策規則分析 陳昆亭 周 炎(11·192)
45.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謝伏瞻(12· 4)
46.金融市場與宏觀經濟的風險傳染關系
——基于混合頻率的實證研究 楊子暉(12·160)
法 學
47.論數字貨幣的法律屬性 楊延超( 1· 84)
48.以“生態恢復論”重構環境侵權救濟體系 呂忠梅 竇海陽( 2·118)
49.重構罪刑法定原則 高 巍( 3·123)
50.論法律學說的司法運用 彭中禮( 4· 90)
51.人性民法與物性刑法的融合發展 劉艷紅( 4·114)
52.行政許可的民法意義 王 軼( 5· 86)
53.違約金酌減預測研究 屈茂輝( 5·108)
54.營利概念與中國法人法的體系效應 宋亞輝( 6·120)
55.面向整體政府的改革與行政主體理論的重塑 王敬波( 7·103)
56.論我國檢察權的新發展 周 新( 8· 64)
57.科研合同的功能性規制 胡 明( 9· 68)
58.著作權法中的公眾使用權 劉銀良(10·183)
59.依憲立法原則與合憲性審查 莫紀宏(11· 89)
60.論數據用益權 申衛星(11·110)
61.論算法的法律規制 丁曉東(12·138)
社會學
62.直系組家庭:當代家庭形態和代際關系分析的視角 王躍生( 1·107)
63.牧區城鎮化與草原生態治理 包智明 石騰飛( 3·146)
64.中國民營企業成長路徑與機制 朱 斌 呂 鵬( 4·138)
65.社會學視野下的文化傳承:實踐—認知圖式導向的分析框架 胡安寧( 5·135)
66.農民與土地漸行漸遠
——土地流轉與“三權分置”制度實踐 朱冬亮( 7·123)
67.治理視角下的組織工作環境:一個分析性框架 張 彥 李漢林( 8· 87)
68.早期社會心理風險對健康的影響效應
——基于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數據 高明華( 9· 93)
69.鄉村建設與全面小康社會的實踐邏輯 王春光(10· 26)
70.“家”作為方法:中國社會理論的一種嘗試 肖 瑛(11·172)
政治學/公共管理
71.走向合作制組織:組織模式的重構 張康之( 1· 47)
72.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價值顯現 何艷玲( 2· 25)
73.現代國家基礎性的社會政治機制
——基于國族的分析視角 周 平( 3· 79)
74.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邏輯轉換 夏志強( 5· 4)
75.智能革命與國家治理現代化初探 高奇琦( 7· 81)
76.中國海洋生態環境政策導向(2014—2017)傅廣宛( 9·117)
77.中國貧困治理的政治邏輯
——兼論對西方福利國家理論的超越 謝 岳(10· 4)
78.網絡敘事的生成機制及其群體傳播的互文性 隋 巖 唐忠敏(10·167)
文 學
79.新世紀以來中國生態小說的價值 王光東 丁 琪( 1·133)
80.明代:古典文學的文本凝定及其意義 葉 曄( 2·157)
81.延安革命家的詩詞創作實踐及詩史價值程國君 李繼凱( 3·163)
82.中國“現代小說”的理論建構及其文學史意義 周海波( 4·159)
83.周代的文化認同與文學交流
——以音樂制作、語言傳譯為中心付 林鵬( 5·156)
84.兩種“藝術生產”:馬克思“藝術生產”理論新探 姚文放( 6·144)
85.現代性的延展與中國文論的“當代性”建構 丁 帆( 7·145)
86.數字人文在古代文學研究中的初步實踐及學術意義 王兆鵬 邵大為( 8·108)
87.文學是對人和生活的態度性反應——論路遙與托爾斯泰的文學關系 李建軍( 8·130)
88.文化自信與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創建 李偉昉( 9·135)
89.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價值選擇與理論建構 聶珍釗(10· 71)
90.“活的”文獻:古典文獻學新探 馮國棟(11· 43)
91.釋古雅 劉成紀(12· 40)
92.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分析性思維 沙紅兵(12· 62)
歷史學
93.戰國秦漢土地國有制形成與演變的幾點思考 臧知非( 1·154)
94.魏晉南北朝時期土地制度演變的軌跡 周國林( 1·167)
95.隋唐土地制度變遷與時代分期 耿元驪( 1·175)
96.宋代的土地政策與抑制“兼并” 李華瑞( 1·182)
97.在戶籍賦稅制度與地權市場運作中認識明清土地制度 趙思淵 劉志偉( 1·195)
98.“相成相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費孝通的城鄉關系論 李金錚( 2· 93)
99.聚落考古與龍山文化社會形態 孫 波( 2·179)
100.近代中外條約研究的話語體系構建 李育民( 3·184)
101.重論廖平、康有為“學術公案” 吳仰湘( 4·181)
102.國教運動與近代話語轉向 薛玉琴 劉正偉( 5·180)
103.中國文明起源中的巫及其角色演變 李禹階( 6·168)
104.中國疆域詮釋視角:從王朝國家到主權國家 李大龍( 7·165)
105.范文瀾與“漢民族形成問題爭論” 張 越( 7·183)
106.國馬資源譜系演進與漢唐氣象的生成 尚永琪( 8·154)
107.銀行、票號興替與清末民初金融變革 周建波 曾 江( 8·178)
108.騎士制度與西歐中世紀戰爭 倪世光( 9·160)
109.十六至十九世紀中日貨幣流通制度演進路徑的分流 仲偉民 邱永志(10· 93)
110.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人文反思評析 董立河(11· 22)
111.中國古代社會演進三歷程理論析論 易建平(11· 66)
112.春秋時期天命觀念的演變 羅新慧(12· 99)
113.清末民初遺產稅的引入 雷家瓊(12·181)
國際關系
114.中國外交的起源問題再討論 朱小略( 9·186)
新聞傳播學
115.中國輿論觀的近代轉型及其困境 胡百精(1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