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樹木不僅提供給人類能源、木材、食物、醫藥及各種副產品,還提供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正因如此,古代先民對樹木有極強的依賴,因此,考古遺址中經常出現木材(包括木炭)。
木材是生物質材料,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雙重屬性,因此,通過木材分析可以認識地域性木本植物種類,探索古代人類對木材資源的利用以及與木本植物的相互關系,在一定程度上重建古環境和古氣候。本文暫且不考慮木材研究在環境重建中的應用,而是主要集中在獲取古人利用木材信息方面的應用。主要利用研究實例說明通過深入觀察考古遺址出土木材的構造特征、樹木學特征和非構造特點,全面提取古人利用木材的信息,實現考古研究中的“透物見人”。
首先,通過觀察木材構造特征,鑒定樹木種屬,獲得古人對木材的認識。
通過對房址柱洞里的木炭種屬鑒定,可以判斷古人建筑所用的木材種類。如新疆溫泉縣阿敦喬魯遺址房址建筑材料用的是云杉木材,青海互助縣金禪口遺址主要用的是松木,安徽蒙城尉遲寺遺址用的是櫟木,內蒙古遼祖陵黑龍門址用的是硬木松類木材。通過對出土樂器的種屬鑒定,可知古人樂器所用的木材種類。如對湖北棗陽九連墩墓M1和M2出土樂器的鑒定,瑟是梓木制作,笙斗是葫蘆或梓木制作,吹管是梓木,苗管和簧片是蘆竹。通過對出土兵器的種屬鑒定,可知古人兵器所用的木材種類。如對安徽六安雙墩一號漢墓回廊出土木板弓、復合木板弓木材的鑒定,弓用的桑屬木材;石槨蓋板上大木弓、小木弓用的是柘屬木材;槨蓋板上面竹弓用的是竹亞科的竹子。
從這些研究實例可以看出,古人選取樹干高大,通直,耐腐性強,強度大的樹木做房屋建筑,選擇聲振動性能優良、輻射聲能強的木材做樂器,選取木材強韌、彈性大的木材做弓,揭示了古人對木材性能有一定的了解,在利用木材上具有材盡其用的特點。
其次,通過觀察木材構造,鑒定樹木種屬,映射古人的生活方式、經濟社會形態和思想觀念。
通過木炭的鑒定,多個考古遺址中有櫟屬、棗屬、桑屬、杏屬、桃屬、李屬、栗屬、胡桃屬、柿屬、山茱萸、懸鉤子屬、南酸棗等樹種,這些樹木的果實多具有藥食同源的作用,是古人喜食這些果實的一個佐證,有些樹木的果實是史前人類植物性食物的主要來源。
通過對山東臨淄齊故城闞家寨遺址出土木炭的鑒定分析,結果表明春秋戰國到東漢時期,桑樹在闞家寨遺址先民生活中有重要的作用。桑樹木材可以制作家具或其他用具,桑葚可以食用也可以釀酒,但桑樹的主要價值體現在桑葉上,是家蠶的主要飼料。齊國的絲麻紡織工業素享盛名,戰國時期仍居列國首位,馳名者有錦、絹、紗、羅、紈、綺、縭等,精美絲織品不但滿足齊國貴族的需要,而且遠銷國外,至秦漢不衰。故有“齊冠帶衣屢天下”之說。在闞家寨遺址發現概率最多的桑樹,旁證了當時存在養蠶業。
通過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木炭的鑒定分析,結果表明陶寺遺址陶寺文化中期宮殿建筑材料為柏木,而晚期為櫟木。同樣,在洹北商城的一號、二號建筑基址建筑材料選用了松木,劉家莊北地的木炭遺跡主要選用了柏木,而作為普通村邑的孝民屯遺址建筑材料用的是櫟木。似乎可以推測,統治者為了彰顯宮殿的豪華和政治地位,專門選用名貴木材松柏作為建筑材料,還有可能從距離遺址較遠的地方采集。
通過對遼寧建昌東大杖子戰國墓地墓群棺槨鑒定,并結合考古發現,認為棺槨形制、同一形制棺槨不同部位木材種屬似乎與墓主人族屬和等級有一定的關系。
通過對山東定陶靈圣湖二號漢墓和安徽六安雙墩一號漢墓葬具木材鑒定并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討了西漢時期人們墓葬葬具木材利用折射出的喪葬文化和思想觀念等木材的社會屬性。西漢人認為選擇耐腐的木材做葬具,能使其尸體長久保存,葬具選擇了耐腐性強、抗蟻蛀的優質梓木、楠木、松木和柏木,而且,西漢時期葬具木材的使用有等級觀念,等級高的棺多用梓木。而對河南滎陽周懿王墓、王妃王氏的合葬墓和祔葬墓木質棺槨進行鑒定,雖選擇了耐腐性強較強的杉木,但結合已有的研究結果分析,認為明代帝王及其他宗室人員葬具用材并沒有嚴格的規定。
從這些研究實例可以看出,通過木材樹種鑒定,可映射出古人可能存在的經濟活動,社會等級、喪葬習俗和人們的思想觀念。
再次,通過觀察木材學和樹木學特征,提取古人利用木材的信息。
除了利用樹木種屬鑒定外,通過木材學特征觀察,也可獲得古人利用木材的信息。
如果樹木的樹皮和髓心存在,能知道木材的整個直徑長度和樹輪數,可以推測古人利用樹木的大小。如通過對甘肅岷縣山那樹扎遺址出土木炭的大小進行研究,認為馬家窯時期農業人群的木炭的收集策略可能是收集林下的倒木、枯立木或者大的樹枝,或者是主干上的旁枝。再如,通過對河南魯山望城崗冶鐵遺址出土的爐渣塊木炭年輪數進行研究,結合考古出土遺物和文獻,認為當時不僅有機構對冶鐵進行管理,而且對采集冶鐵燃料可能有規定。
通過對陜西西安秦始皇帝陵一號兵馬俑陪葬坑籠箙器壁木炭厚度、板面與年輪方向的夾角測量,得知籠箙板材用的是能降低木材的干縮和濕脹的徑鋸板。沿徑鋸板面劈開,加工出的板材薄,成品輕巧,并利用夾纻胎工藝,以涂灰、纏繞或黏貼織物固形,保證了器物堅固不變形。同樣,在南越宮苑遺址井J264內出土木簡也是用的徑鋸板。木簡經鑒定用的是杉木和紅錐,杉木材質優良,紋理直,質輕軟細密,干后不翹不裂,易加工,切削容易,耐腐朽,有香氣,紅錐耐腐性強,切削面光滑。寫字面木材的加工很可能是用刀子沿徑鋸板面劈開,再切成不同寬度和長度的小條,用柔軟的絲布輕輕打磨光滑,在徑鋸板面用漆寫字,用耐磨、耐拉的細繩或牛皮索串聯在一起。
此外樹干橫切面生長輪彎曲程度、鋸齒狀樹輪、應壓木和侵填體等木材學和樹木學特征的觀察,在古人利用木材信息的獲得中也非常行之有效。
最后,通過觀察木材的非構造特點,提取古人利用木材的信息。
木材的非構造特點是指外界環境作用于木材,在木材上留下一些非木材結構上的特點。
木材是有機質,當離開活樹后,沒有生活活力,或遭到真菌的侵染,長出孢子、菌絲,或遭到蟲子的蛀食,出現許多蟲孔。如用于薪柴用途的木炭出現菌絲、蟲洞等現象,則可推測古人們就近撿拾枯朽的薪柴做燃料,如用于房址中建筑材料,則火燒之前就遭到了蟲蛀。
通過木炭上古人活動留下的痕跡也可推測古人木材的利用方式。如殷墟孝民屯T1802F39房址中出土兩塊木炭,這兩塊木炭,表面似用刀加工后,然后再磨光,由此推測出土木炭可能是木器的遺存,經鑒定為槭木;遼上京皇城西山坡一號建筑基址塔基回廊出土的木炭,木炭為直徑4厘米圓柱體,表面光滑,似工具桿的遺存,經鑒定也為槭木。槭木結構細致、均勻,摩擦面光滑,尺寸性穩定,耐震動,是工具和工藝品的特殊用材。
此外通過木炭的端裂、木炭的反射率等非構造特點的觀察,也能獲得古人利用木材的信息。
以上是木材分析在獲得古人利用木材信息方面的應用。由于考古遺址出土的木材材料非常珍貴,在研究中稍不注意,許多信息就會永遠丟失,因此為了全面探索古人利用木材的行為方式,實現考古上的“透物見人”,對木材進行深入觀察和鑒定是非常必要的。不僅僅是通過觀察木材的構造特征鑒定木材的種屬,還要注意觀察木材的木材學特征、樹木學特征及非構造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