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十三五”期間,在黨和國家的關心和支持下,中國考古學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具體體現為考古發現層出不窮,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學術交流日益繁榮,國際話語權不斷增強;學科體系日益完善,專業人才隊伍不斷擴大。
國家文物局啟動“考古中國”項目
“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啟動“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印發《“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申報管理指南(2020年-2035年)》,引導各地考古機構圍繞重大課題設計“考古中國”項目,為深化相關課題研究奠定基礎。這是具有深遠意義的舉措。目前,已經批復“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長江下游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長江中游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新石器時期)”“長江中游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夏商周時期)”“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海岱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夏文化研究”和新疆考古、西藏考古、甘肅武威吐谷渾王族墓地考古等10余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與此同時,積極引導全國各地的考古機構圍繞“考古中國”設計主動發掘項目,增強發掘的科學性和學術性。
主動發掘項目明顯增加
“十三五”期間,全國共實施考古發掘項目4260項,發掘面積約341.9萬平方米,其中,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1127項,發掘面積88.2萬平方米。主動發掘占比較之于“十二五”期間明顯增加。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要求各地的考古機構在基本建設的考古中也要突出課題意識,嚴格遵守田野考古操作規程,保證發掘質量,并多次派遣專家赴各地田野考古發掘現場進行檢查。上述措施加之各地考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五年來中國的田野考古發掘碩果累累,重要發現層出不窮。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發布
2016年5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發布會,公布了工程實施15年來取得的主要成果。工程以幾處都邑性遺址的考古發掘為突破口,取得了良渚古城和大型水利工程、陶寺古城、石峁古城、石家河遺址的譚家嶺古城以及三星堆古城、二里頭遺址宮城等一系列重大考古發現,通過多學科結合的綜合研究與科學論證,實證了中華五千多年文明,把中華文明的產生時間由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王朝提早到距今5000多年,將中華文明的歷史向前延伸了一千多年;將“中華文明五千年”從傳說、號稱,論證為可信的歷史;追溯出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發展的過程,揭示了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展現了各地區文明起源、發展的歷史場景和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為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極好的精神動力和源泉。
認真遴選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
增加田野考古生力軍
為了適應不斷發展的考古事業,特別是不斷增加的田野考古工作需求,幾年來,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經過認真評審,新批準考古團體領隊資質單位8個,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242人。截至今年年底,全國考古團體領隊資質單位已增至87個,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超過2000人,緩解了考古發掘第一線項目負責人不足的問題。為了提高在第一線工作的年輕同志的田野考古水平,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等單位舉辦考古領隊培訓班,嚴格要求,注重實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國家文物局還舉辦了領隊提高班,對已擔任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多年的業務骨干集中培訓,提高他們的學術視野和研究水平,受到廣泛好評。上述一系列舉措為確保中國考古學田野考古發掘質量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考古文博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十三五”期間,我國高校的考古文博教育取得長足進步。繼北京大學成立考古文博學院之后,吉林大學和西北大學的考古文博先后獨立,成立了考古學院和文化遺產學院。很多大學設立了考古專業或文博專業,或文物保護專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各高校設立的考古、文博、文保和文化遺產專業共99個,比“十二五”期間增加三分之一以上,呈現出我國考古文博人才培養的良好態勢。國家文物局還積極支持高校開展田野考古實習,鼓勵各具備考古團體領隊資質的高校設置田野考古實習基地。今年10月,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在吉林大學、國家文物局和山西文物管理部門以及運城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夏縣建立了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基地面積近1萬平方米,設施齊全,功能先進,為各高校作出了表率。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國家文物局為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和解決保護與利用的矛盾而找到的一條十分有效的途徑。這一舉措有效緩解了一直存在并相當激烈的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的矛盾,極大地調動了遺址所在地政府和公眾參與遺址公園建設的積極性。“十三五”期間,經過專家評審,新批準河南鄭韓故城、河北元中都遺址、浙江上林湖越窯遺址等12個遺址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掛牌名單(2017年),目前批準掛牌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達36個;新批準山西陶寺遺址、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浙江安吉古城和龍山越國貴族墓群等32個遺址納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目前獲準立項的已達67個。還有很多遺址所在地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門在積極創造條件,爭取進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行列。有的省還著手建設了省級考古遺址公園。值得一提的是,安吉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獨辟蹊徑,采用與浙江綠城集團合作的模式,充分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建設效率顯著提高,成果十分明顯,值得借鑒、推廣。
“十大發現”和“六大發現”評選
促進考古新成果的宣傳和普及
截至今年,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由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聯合主辦的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已經進行了30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志社主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論壇”也辦了20年。每年年初和春季,這兩項評選成為全國考古文博界乃至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評選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網絡技術,與新媒體廣泛合作,民眾關注度和參與度顯著提高。以今年5月上旬進行的十大發現評選為例,采用線上評審,對社會開放的方式進行,民眾網上關注度極高,短短幾天總點擊量超過3億次。評審結束后,主辦單位組織“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進校園”活動,并和央視聯合制作了三集《考古公開課》開展系列宣傳普及和推廣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公共考古方興未艾
“十三五”期間,在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和組織下,各地考古機構與新聞媒體密切合作,運用各種形式,大力宣傳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識。舉辦全國性的公共考古論壇和各種面向公眾的考古講座,舉辦考古發掘現場說明會和考古成果發布會,舉辦十大考古新發現進校園等活動。中國考古學會與央視合作,在繼續辦好《考古進行時》的基礎上,新推出《考古公開課》欄目,讓考古學家用近一個小時的時間介紹考古學的最新發現和研究成果,收到很好的效果。今年5月舉辦的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考古成果發布會,利用線上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引起全國網友的廣泛關注,一天之內網上點擊量達到5億次,數日內共達10億次,創造了考古成果發布的社會關注度之最。
中國考古走出去
擴大國際影響力
“十三五”期間,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化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中國考古工作者已在近三十個國家進行考古發掘和文化遺產保護,足跡遍及亞洲、非洲、拉美、歐洲。除了我們周邊國家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作為考古“走出去”的重點外,還奔赴中美洲洪都拉斯發掘瑪雅文明的核心遺址,在位于古埃及新王朝首都的卡爾納克神廟旁的孟圖神廟進行考古發掘,展示了中國考古人良好的學術意識和獨特的發掘技術與方法。
舉辦高水平國際論壇
掌握國際話語權
2017年和2019年在上海舉辦了第三屆和第四屆“世界考古論壇·上海”,對從世界范圍內遴選的20位考古權威組成的評審委員會評選出的世界重大考古發現和重大研究成果頒獎,并邀請獲獎者作學術報告;每屆論壇圍繞一個主題展開研討交流;設置中國考古學專場,介紹中國考古學最新發現和研究成果,并組織與會學者參觀中國的考古發掘現場,直接了解中國考古學的現狀。世界考古論壇的成功舉辦,使游離于國際考古學界邊緣的中國考古學一舉進入了國際考古學界的核心,使國際考古學界得以較為直觀和全面地了解中國考古學的進步,了解考古學所揭示的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和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論壇得到國際考古學界的積極響應和廣泛贊譽,影響力越來越大,被譽為世界上學術性最強、最有深度、組織得最好、內容最集中的國際性考古學研究平臺,國際考古學界的“奧斯卡獎”。
(原文刊登于《中國文物報》2020年12月4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