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施岙遺址古稻田位于寧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中,東南距田螺山遺址約400米。為配合遺址所在的相岙村地塊土地出讓建設,先期勘探發現,史前古稻田堆積分布面積約8萬平方米。
以往對寧紹地區史前稻田的認識,是基于田螺山遺址古稻田的小規模發掘獲得的,并不充分。因此,為充分了解史前時期古稻田的形態結構,并為以后建設規劃提供文物保護的依據,2020年9月起,在先期勘探基礎上,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進行了考古發掘。目前發掘發現了史前三個時期的大規模稻田,其中良渚文化時期稻田揭露面積較大,更早的稻田尚需進一步的工作。
施岙遺址位置圖
地層堆積與主要發現
本區域雖然面積廣大,但整體地層較為一致,總體可以分為11層。第①層,近現代耕土層;第②層,漢代及以后灰黃色粉質黏土層;第③層,商周時期深灰色粉質黏土;第④層,自然淤積層;第⑤層,灰黑色泥炭層,局部區域發現殘留的樹根;第⑥層,良渚文化時期灰褐色稻田層;第⑦層,淺灰色淤泥層,間歇層;第⑧層,河姆渡文化四期深灰褐色稻田層;第⑨層,青灰色自然淤積層;第⑩層,灰黑色泥炭層;第?層,河姆渡文化早期深灰褐色稻田層;再下為青灰色自然淤泥層。河姆渡文化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稻田層之間均有自然淤積層間隔。
目前發掘已經揭露了三個時期的大面積規整塊狀稻田。第二、三期稻田已檢測4個碳十四年代數據。
第一期稻田屬于河姆渡文化早期(約公元前4300年以前),目前在探溝中僅揭露一小段,發現一條疑似的東西向凸起田埂。
第二期稻田屬于河姆渡文化四期(相當于崧澤文化階段,公元前3700-3300年),發現了寬約0.5-1米的人工田埂5條和自然原生土埂數處。
TG2河姆渡文化晚期水稻田
第三期稻田屬于良渚文化時期(公元前2900-2500年),發現了縱橫交錯的凸起田埂組成“井”字形結構,明確的田埂(局部區域鋪墊木頭)有22條,田埂寬約1-4米,間距約15-40米之間;部分區域田埂不能相連,為灌排水口。絕大多數田埂堆積與稻田堆積相近,個別地方為有意運來的不同于稻田堆積的堆土。靠近兩側山體的地方,部分東西向凸起田埂并未直接延伸到山坡腳,而是在對應區域有意鋪墊東西向的木頭和竹子。目前發現,由東西向和南北向田埂圍成的四塊田塊面積分別為750、700、1900、1300平方米左右。水稻田堆積中出土遺物極少,僅出土極少量魚鰭形鼎足、平底罐底、泥質黑皮陶片、泥質橙黃陶等。
施岙遺址南部古稻田良渚文化時期道路系統(白線圍起來的為道路)
不同時期古稻田之間普遍有自然淤積層間隔。良渚晚期稻田之上是一層屬于錢山漾文化時期的泥炭層,此層泥炭層已檢測1個碳十四年代數據,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500-2300年左右。
經檢測,水稻田堆積中含有水稻小穗軸、穎殼、水稻田伴生雜草等遺存。植硅體分析結果顯示,稻田堆積中水稻植硅體密度在1~2萬粒/克,遠高于一般認定的土壤中含水稻植硅體超過5000粒/克即可判定為水稻田的標準。
施岙遺址古稻田發現的意義、價值
1、施岙遺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面積最大、年代最早、證據最充分的大規模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發現。初步鉆探發現,附近古稻田總面積約90萬平方米左右。古稻田包括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良渚文化三個時期,從距今7000年一直延續到4500年左右。根據姚江河谷調查勘探和寧波地區考古發掘成果來看,這一區域,在山前平原地帶,普遍存在古稻田層。這一地區得天獨厚的保存條件,為完整保存古代農耕遺跡創造了條件。
施岙遺址南部古稻田道路系統
(紅色為良渚文化道路,黃色為河姆渡文化晚期道路)
2、根據目前發現來看,施岙遺址古稻田特別是良渚文化時期的稻田呈“井”字形,由路網(阡陌)和灌溉系統組成,展示了比較完善的稻田系統。這種稻田,起源年代可能早至距今6300年以上,一直延續發展,刷新了學術界對史前稻田和稻作農業發展的認識。
TG2良渚文化時期路21中鋪墊的木頭和竹子
遠景TG11中河姆渡文化晚期路3
良渚文化時期路12
3、施岙遺址古稻田附近的田螺山遺址發現了大量的炭化稻米,附近共發現5處史前遺址,為一小的聚落群。這一聚落群內,目前確定田螺山遺址時代最早,可以早到河姆渡文化早期,其余4處初步確定能早到河姆渡文化三期,表明當時社會已發展到較高程度,人口數量較河姆渡文化早期明顯增多。古稻田的發現,表明稻作農業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社會發展的重要經濟支撐,是養活眾多人口的主要食物增長點,為全面深入研究長江下游地區史前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進程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材料。
良渚文化稻田出土的遺物
4、施岙遺址古稻田發現了古稻田堆積與自然淤積層的間隔,反映了距今7000年以來發生了多次波動比較大的環境事件,為研究人地關系提供了新材料。
后續的工作與研究計劃
目前對良渚文化時期稻田的結構已了解的比較清楚,接下來會繼續對河姆渡文化晚期和早期的稻田進一步發掘,了解這兩個時期稻田的格局。在一塊區域,較完整地揭露一片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和良渚文化的稻田。進一步探索古稻田的灌溉系統。
良渚文化時期水田土壤篩選出的水稻穎殼、小穗軸和雜草種子
加強多學科研究,進行系列的碳十四測年研究,明確不同稻田的年代和文化屬性,加強稻作農耕模式的研究,尋找與施岙遺址古稻田相匹配的聚落遺址,進行遺址環境變遷的研究等。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
余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
王永磊、鄭云飛、陳明輝、宋姝
張依欣、梅術文、陸雪姣、車芳、張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