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為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提高作業設計與實施質量,學校應優化作業管理。
關鍵詞:學校作業管理;作業備案;校本作業;學生作業負擔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張新宇,邵驍,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 200041
內容提要:為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提高作業設計與實施質量,學校應優化作業管理。基于歷次作業調研結果,吸收各類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可以從建設規章制度、開展作業備案、研制校本作業、優化作業分析、強化教研活動等方面著手來優化學校作業管理;還可以將強化新型作業研究、優化信息技術應用、增進要素協同作用作為后續深化學校作業管理研究的切入點,以期對學校優化完善作業管理有所啟示。
關 鍵 詞:學校作業管理;作業備案;校本作業;學生作業負擔
優化學校作業管理,有助于發展教師作業應用能力,提升作業設計品質,提高作業實施水平,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提高作業應用效果。
本文依托歷次作業調研結果,吸收各類已有研究成果,圍繞學校作業管理,闡明優化的必要性,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進行后續研究方向思考,以期對學校優化完善作業管理有所啟示。
一、優化學校作業管理的建議
學校作業管理內容涉及作業的設計、完成、批改、分析、講評、輔導等,管理形式則包括規章制度、教研活動、過程監控、階段檢查、績效管理、家校溝通等。可從優化管理形式、完善管理內容著手,提高學校作業管理質量。
1.建設規章制度,促進內涵發展
建議學校改變當前作業制度體系混亂的現狀,在充分梳理各類作業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通過刪減、歸并、細化、補充等途徑,建立作業規章制度體系。
(1)要素全面,關注作業的各個方面。除已經得到普遍關注的作業設計、作業實施、作業檢查等維度外,還可強化對教研活動、專業發展、家校溝通等維度的要求。對于作業設計,除關注作業時間外,還需充分關注作業質量。對于作業實施,除關注作業完成、批改外,還需強化分析、講評、輔導等環節的要求。
(2)突出重點,要求具體,表述清晰。對于各個要素,突出影響作業應用效果的關鍵點,不必求全責備。例如,對于作業時間,需在不突破國家要求的前提下,做出反映年級特征、關注學科差異、符合學生特點的規定。又如,對于作業批改,只需適度強調批改規范,更要清晰表述批語應用、作答結果分析等要求。
(3)反映發展趨勢,引導教師主動實踐。定期研究當前政策、時代需要、最新成果,并將其轉化為學校作業要求,以體現導向作用,促進內涵發展。例如,強調以單元為基本單位進行作業應用,引導教師綜合考慮作業設計與實施要素。又如,提出開放性、綜合性、實踐性等作業應用要求,引導教師充分關注新型作業設計與實施。
2.開展作業備案,控制作業時間
作業時間偏長是引發學生過重作業負擔的重要因素,也是社會對學生作業問題的主要關注點,控制作業時間是學校作業管理的基本職責。各次作業調研結果均表明,僅依靠每學期1-2次的作業檢查,難以真正起到控制作業時間的作用。學校可考慮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建立作業備案體系,以有效控制作業時間,并為作業分析打好基礎。
(1)作業布置備案。依備案、整理、調整的過程,進行作業布置備案。教師設計作業后,填寫作業布置備案表,指明作業任務,估計完成時間,必要時可作補充說明。學校管理部門在間隔較短的時間內,整理各學科作業布置備案表,整體把握各年級作業布置情況,做出相應調整。
(2)作業文本備案。可要求教師提供作業布置備案表的同時,提供對應的作業文本。亦可以要求備課組或教師定期整理并提交作業文本。持續積累作業文本后,可以為研制校本作業、開展作業分析、組織教研活動提供鮮活的素材。
(3)完成情況備案。教師對于作業時間的估計,往往明顯高于學生實際完成作業的時間[1],這就要求及時了解學生作業情況。可安排學生完成作業時,有意識地記錄時間,填寫作業完成情況備案表,并說明特殊情況。學校管理部門在間隔較短的時間內,分析學生實際完成作業所需時間,與教師預估時間進行比較,以把握整體特征與群體差異,及時開展學科間協調。
3.研制校本作業,提升作業品質
我們針對作業問題開展的專題訪談表明,使用校本作業是提高學業質量的重要途徑。校本作業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能夠充分滿足本校學生的學習需要,因而可以取得好的應用效果。建議學校加強校本作業研制,以提升作業設計與實施品質。
圖1 作業設計可視化技術路徑
(1)重視作業設計技術路徑應用。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提煉的作業設計可視化技術路徑(見圖1),經實踐證明能夠有效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學校可從作業目標設計、作業屬性分析、作業質量評價與調整、作業完成情況分析與作業優化等環節入手,運用作業屬性表、作業質量評價表等作業設計工具,規范、科學地研制作業。
(2)以選編、改編為主要作業編制方式。作業題設計包括選編、改編、創編等途徑。對各種來源的作業題,尤其是已經過本校實踐應用的作業,進行系統、深入分析,精心選擇符合需求的作業題,或通過改編作業題滿足需求。必要時,可進行作業題的創新設計。
(3)充分關注不同學生的差異。作業效果存在群體差異,學業困難學生往往作業時間長、作業負擔重、作業效果差[1]。學校可通過設計分層性作業、提供選擇性作業、提供個性化作業指導等途徑,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作業需要,使得所有學生在完成作業后均能充分獲益。
(4)注意填寫作業題屬性表。在設計校本作業時,除考慮作業題特征外,還需要考慮指導作業應用,以及后續優化完善。學校可建立作業題屬性表,編制時提供基本信息、作業內容、答案或評價標準、作業題屬性等信息,并就完成、批改、分析、講評、輔導等方面提出使用建議。在實際應用后,注意進行應用情況分析,提出優化完善建議,為后續改進作業、改進教學提供證據支持。
4.優化作業分析,增加管理深度
建議學校充分利用作業備案結果,加強作業分析,更好地發揮作業檢查的效用。
(1)促進規范與提高質量并重。檢查作業時,除關注作業次數、整潔程度、批改符號、訂正情況等基本規范外,還應重視分析作業質量特征,反映體現全面育人、目標一致、設計科學、類型多樣、難度適宜、時間合適、結構合理、體現選擇等方面的情況。倡導圍繞特定主題,開展專項分析。例如,批語可分為進行評價、指出存在的錯誤、提出引導性問題、提出改進建議等類型。對批語類型進行系統分析,可深入把握教師批語使用情況。
(2)即時反饋與系統改進并舉。作業檢查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要反映過去,更要面向未來。需要改變作業檢查結果以存檔為主、缺乏跟進措施的現狀,強化對于檢查結果的應用。例如,采取個別交流、書面反饋、小組研討等形式,及時反饋作業檢查結果,促使教師清晰把握自身作業應用情況。又如,總結各年級、各學科作業應用情況,提煉典型經驗,發現主要問題,通過優化作業要求、組織經驗分享、開展專題培訓、進行項目研修等途徑,以分析結果促進作業應用優化。
5.強化教研活動,發展教師能力
當前教師作業能力發展的途徑相對單一,主要依賴于教師的自我反思和與同伴交流等個體活動,學校層面缺乏相關專題培訓,在集體備課中作業也多數處于點綴狀態[1]。建議學校優化教研活動設置,將作業作為日常教研與專題研修的重要內容,具體可關注以下方面。
(1)日常教研中充分關注作業問題。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與課堂教學協同促進學生發展,理應作為日常教研的主要內容。在集體備課時研討作業設計,使其符合課程標準要求,適應本校學生特征,密切聯系課堂教學。在完成作業應用后,可就批改方式、情況分析、講評輔導等進行專門研討,交流提高作業應用效果的有效途徑,研討后續教學改進的主要方向,并基于證據優化完善作業。
(2)根據需求組織專題研修活動。建議學校將作業研修作為常規工作,納入校本研修內容體系。除了針對作業理念、作業研究、作業設計與實施要素組織適量通識培訓外,可重點圍繞學校作業研究要點、作業經驗與典型問題,組織各類專題研修活動。如針對學校作業研究要點,組織專題培訓,達成深入理解,形成基本共識;圍繞學科作業經驗,組織交流研討活動,促進經驗分享與轉化;針對典型作業問題,組建攻關團隊,開展項目研修,力求取得突破。
二、學校作業管理的研究方向
學校作業管理是逐步深化完善的過程。在持續優化常規管理的同時,還可圍繞政策要求、時代需要、前沿成果、技術應用等開展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研究與實踐,并循序漸進地充實學校作業管理體系。
1.強化新型作業研究
研究表明,多樣化的作業類型,可以激發學生作業興趣、減輕學生作業負擔[1]。學校可組織教師開展研究,努力設計目標明確、基于情境、任務驅動、要求清晰、突出實踐、體現合作的各類新型作業,強化對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性指導,并充分利用展示、報告、表演、交流、互評等方式,全方位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
2.優化信息技術應用
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發揮其在儲存、匯總、統計、調整等方面的優勢,可以增加學校作業管理便利程度,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質量。鼓勵學校合理利用網絡、軟件、系統、平臺等信息技術,建立學校作業管理系統。例如,對于作業布置備案表作業題屬性表,若使用電子文檔,后續優化完善就更為便利。若設計成電子模板,則可實現自動匯總、統計,使得分析更迅速,調整更快捷。又如,對于作業完成情況備案表,若在交互平臺上進行操作,學校可以便捷地把握作業時間的整體特征、學科差異、個體差異及群體差異,從而更及時地調控學校作業時間。
3.增進要素協同作用
學校在充分關注作業管理各要素的同時,有必要強化要素關聯,協力提升作業管理質量。例如,若要解決作業難度偏大的問題,學校在管理制度中要界定作業難度概念,區分作業難度層次,明確對于作業難度的要求;在作業備案表中設計教師估計難度的維度;在作業完成情況備案表中設計學生感知難度的維度;在作業題屬性表的應用情況分析部分則用作答數據表明實際難度。以此為基礎,把握教師預估難度、學生感知難度、實際難度之間的差異,指導教師更準確地把握作業難度,更合理地分配不同難度的作業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