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衛思諭)近日,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和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CCISSR)主辦、上海商涌科技有限公司協辦的2020年中國保險業發展圓桌論壇暨《中國保險業發展報告2020》(孫祁祥等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12月;以下簡稱報告)發布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報告執行主編鄭偉代表課題組介紹說,該報告是教育部正式批準立項、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孫祁祥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系列發展報告”之“中國保險業發展報告”系列的第九本。全書分為兩大部分:前五章是對中國保險業發展的總體分析,綜述了保險業發展歷程后,分別論述了財產保險市場、人身保險市場、保險資金運用、全球保險與再保險市場;后四章針對重點問題展開專題分析,包含保險科技、健康保險市場、農業保險市場及保險業對外開放幾大專題。
鄭偉回顧了2019—2020年中國保險業發展的總體概況,闡釋了保險市場發生的重要事件,并對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中的“保險”進行了解讀。最后,他結合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對商業養老保險發展進行了分析,指出未來我國養老保險發展應遵循“1+3”基本發展思路。“1”是一個基調定位,即“按照統一規范要求,將商業養老保險納入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加快建設”。“3”涉及商業養老保險發展的三方面內容:一是高質量發展,二是包容性發展,三是綜合式發展。要強化商業養老保險的保障功能,滿足新產業新業態從業人員和各類靈活就業人員需求,鼓勵發展“養老保險+養老服務”以及“養老保險+長護保險”。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陳秉正認為,《中國保險業發展報告》系列叢書與現有諸多類似研究相比具有顯著優勢,主要體現在1)數據的權威性和完備性、編者團隊與分析方法的專業性以及內容的前瞻性等方面。同時,他還就發展商業養老保險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認為現階段我國商業養老保險發展應當注重以下三方面問題:1)可以借鑒萬能險的經驗增大積累期的靈活性;2)注重資金的保值問題,平衡收益與風險;3)積累實踐經驗,增強理論自信,呼吁壽險公司加大產品的創新開發力度。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主任郭金龍提議,在報告中將政策和監管部分單獨作為一個章節或者專題來探討。具體包括:1)有關監管的宏觀政策專題,例如車險綜合改革方案;2)有關保險中介市場的探討,例如互聯網保險、代理人中介業務的監管;3)有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的受托管理保險業務方面,例如企業年金、長護險、大病醫療保險的管理。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中國精算研究院院長李曉林認為,《中國保險業發展報告》系列叢書是保險界公認最好的行業年度報告,經歷多年積累和打磨,體例成熟且有所側重,內容體現了所分析時期的重點與階段性前沿問題,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他認為,現階段保險業發展由于受到全球經濟下行等因素影響,面臨一些發展壓力,保險業發展已經從客觀評估測算風險階段進入到干預風險階段,基于新發展階段,全社會應建立并增強“風險觀”。
出口信保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穩肯定了報告對保險理論研究的貢獻,并特別強調了數據的權威性與全面性。他建議未來將報告做成指南書、工具書,更好地服務廣大讀者與專業機構。同時他認為,保險中介機構在保險業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建議對保險中介機構予以關注。此外,隨著中國深化改革開放,“走出去”力度加大,出口貿易風險和海外投資風險增加,國家十分重視利用出口信用保險防范化解風險,建議對出口信用保險也予以關注。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助理王國軍主要就共建“一帶一路”相關風險管理問題談了自己的理解。他提到,我國對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占比逐年上升,由此引發相關保險需求增加。積極推動保險業開放,讓保險公司“走出去”,有利于促進“一帶一路”建設。這其中信保發揮著關鍵性作用,有效覆蓋了安全、跨境維權等領域。此外,我國保險公司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還普遍面臨諸如網點數量較少、國際市場影響力較弱、協調水平不高、信息不暢,甚或存在惡性競爭等問題,需要及時化解。
北京工商大學保險市場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認為,報告分析系統、內容新穎、研究深入,是實踐指導的依據和理論分析的基礎。他回顧了近年來保險業發展的重大事件,并對行業未來發展提出了展望。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保險系主任魏麗認為,由于中國國情的特殊性,人身險不能完全照搬歐美模式,行業應及時關注普惠保險的需求與低收入群體的風險敞口問題。商業保險應參與承擔六億左右中低收入人群的保障問題,發展普惠型業務,此舉既可拓寬業務領域,也能加強民生保障。此外,從政策角度來看,政府既可以補貼消費端,也可以補貼供給者,以補貼的手段促進普惠保險發展。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研究中心研究員朱俊生建議課題組與業界進行更為廣泛的交流,以調研為基礎提供更多政策建議。他就保險科技議題發表了看法,認為科技是中國保險業發展的新驅動力。從市場主體角度來看,科技本身是人才、組織、文化的問題;從政策角度來講,提倡數據共享,促進行業發展;從監管角度,應建立適應保險科技發展的監管體系,注重監管機制設計,給創新以空間,平衡創新與風險管控,并保證監管政策的穩定性。
南開大學金融學院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重點談及我國健康保險的發展。在監管方面,他認為,提高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的保障能力,對商業保險可持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健康商業保險在“十四五”期間發展的一大挑戰。此外,應當利用好保險業開放的政策背景,考慮引入大型醫藥企業參與商業醫療保險開放、創新與運作。
最后,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CCISSR主任孫祁祥對會議作了總結發言。她表示,《中國保險業發展報告》系列叢書的研究和出版離不開教育部、銀保監會、北大經濟學院、北大出版社、報告編委、報告撰寫組和上海商涌科技的大力支持。她認為,基礎數據對于報告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面、權威數據的獲取離不開研究團隊的付出以及相關機構的支持。她認為,報告撰寫的初心,即從理論工作者與教學者的角度,推進中國保險業的理論研究,以期為廣大研究者提供數據支持、理論依據和靈感啟發,同時服務實踐發展。針對保險的科技支撐問題,孫祁祥認為,保險科技創新要在深度和廣度上盡快有所突破,要培養具有戰略思維的人才。在監管與風險防控的平衡方面,在一些問題上要“兩害相權取其輕”,既要防范風險,又要為市場主體培育提供創新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