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目前,人工智能已經發展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強大驅動力。人工智能廣泛應用于網絡搜索、醫療診斷、算法交易、工廠自動化等領域。如何優化人工智能監管,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專家學者。
社會接受度存在差異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最新調查揭示了人們對人工智能影響的不同認知。2019年底至2020年初,這項調查在美國、加拿大、巴西和俄羅斯等20個國家及地區進行。53%的受訪者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有益于社會,而33%的受訪者則認為,人工智能發展對社會不利。針對工作自動化代替人類勞動的相關問題,受訪者同樣表現出差異化反饋。約48%的受訪者認為,工作自動化是有益的,而42%的受訪者則認為,其對社會產生了負面影響。
亞洲受訪者對人工智能的看法普遍是積極的。在新加坡、韓國、日本,超過60%的受訪者認為人工智能有益于社會發展。但在法國,僅有37%的受訪者認為人工智能有益于社會發展,而47%的受訪者認為人工智能對社會不利。在美國和英國,持兩種觀點的受訪者所占比例不相上下。而瑞典和西班牙則是對人工智能技術持積極態度的國家,認為人工智能有益于社會的受訪者超過60%。此外,受過教育的年輕人更容易對人工智能技術持積極看法。
對于工作自動化,亞洲受訪者同樣持相對積極的態度。例如,韓國和新加坡的制造業機器人使用普及率居全球前列。新加坡正在向實現“智能國家”的目標努力邁進,并將人工智能視為實現該目標的關鍵領域之一。日本的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也處于領先地位,機器人越來越融入日本人的生活中,并承擔著做家務和照料老年人等任務。
加拿大國際治理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丹尼爾·阿拉亞(Daniel Araya)表示,目前,中國已成為人工智能強國,在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方面擁有先進的商業能力和持續性的國家政策。隨著中國在機械、電子、基礎設施和可再生能源領域不斷擴大生產和投資,人工智能將被列為重要發展領域。
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一系列行業中的發展表明,人們需要重新思考現存的監管機構。為應對挑戰,未來需要一個新的、具有協調性的全球治理框架來監管人工智能。阿拉亞表示,如果缺乏有效的全球治理,人類將面臨巨大的動蕩。任何新的多邊治理框架都需要應對多重挑戰,包括供應鏈重組、數據治理、個人隱私保護等。制定人工智能政策和監管制度時,最具挑戰性的是需要確定這些制度究竟應該監管什么。
技術發展正在推動對新協議和新監管制度的需求。毫無疑問,當今圍繞人工智能最復雜的治理挑戰涉及國防和安全。如今人們需要的是一種新多邊體系來監督一種高科技文明。雖然現有的治理架構大多不能滿足數據驅動型經濟的發展需求,但大多數國家已經開始利用各種方法探索制定新的法規。
英國倫敦城市大學卡斯商學院榮休教授克里斯·羅利(Chris Rowley)對本報記者表示,開展人工智能國際合作與創新,需要保持批判性、開放性思維和質疑精神,同時需要保證參與方都遵守國際法并保護知識產權。在人工智能監管方面,決策者在允許人工智能從業者進行創新的同時,應保護用戶的安全和隱私。而這些都需要明確且嚴謹的指導方針,以及嚴格的執行。對安全的重視應貫穿人工智能創新和運營的各個環節。
阿拉亞認為,對人工智能加強監管,應注重創造良好的設計規范和原則,不僅在技術層面加以約束,而且在倫理層面進行權衡。人工智能技術并非作為最終實體而設計的,而是作為一種成分或組件在產品、服務和系統中廣泛使用。例如,人工智能算法就是組合技術中的“成分”。這些技術包括搜索引擎(算法排名)、軍用無人機(機器人技術和決策)和網絡安全軟件(算法優化),也包括如兒童玩具(用于語義分析、視覺分析和機器人)和社交媒體網絡(用于趨勢分析和預測分析)等。
鑒于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將日新月異,人們需要考慮構建監管人工智能的適當制度。阿拉亞表示,幸運的是,這并不意味著要從頭開始。即使圍繞人工智能的法律問題層出不窮,許多現有的監管體系和框架仍具有重要價值。事實上,盡管許多人工智能技術的最終形式不同,但其基本要素是共通的。正如消費者保護法要求制造商、供應商和零售商承擔責任一樣,人工智能驅動的產品和服務也可以受到類似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