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援引北宋學者胡瑗的這一名句,強調人才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地位。中國共產黨擔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需要大量的黨內外、國內外人才,需要有效引領、集聚和培養大量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人才。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人才和人才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起強大力量。
關鍵詞:
作者簡介: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援引北宋學者胡瑗的這一名句,強調人才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地位。中國共產黨擔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需要大量的黨內外、國內外人才,需要有效引領、集聚和培養大量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人才。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人才和人才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起強大力量。
人才引領
國家存亡、事業成敗、民族興衰取決于一個國家和社會的經濟、政治等因素,其中,人才是影響全局的一個關鍵要素。近代中國的衰退,與當時人才的匱乏有莫大關系。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等,從不同角度揭示了人才對于國家強盛的重要意義。近代以來,中國的先進分子、仁人志士積極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試圖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為代表的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接續奮斗,朝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目標奮勇前進。在民族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擔當起歷史重任,找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使中華民族重新掌握自己的命運,其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由先進分子組成、人才濟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能夠集中中國工人階級和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先進分子,集中全國各個領域中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并充分發揮出他們在人民群眾中的先鋒模范作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中國共產黨近百年的歷史,也是一部人才建設史。中國共產黨從最初只有50多名黨員的革命黨,發展成為今天擁有9000多萬黨員的執政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信仰堅定、素質過硬、人格高尚的優秀人才,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人才集聚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深刻認識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既是光榮的,更是艱巨的,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是要靠全體中華兒女團結一致、同心協力艱苦奮斗才能辦到的。
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就十分注重聯合其他政黨團體、團結帶領各領域先進分子和勞苦大眾,建成了廣泛的抗日愛國統一戰線,共同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事業不懈斗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黨內外、國內外各領域各方面的大批人才紛紛聚攏到共產黨的旗幟下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奪取全國政權,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使命任務。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為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后,又在人才爭奪戰中取得了重大勝利,使得絕大部分人才留在了中國大陸,積極投身新中國建設。同時,還吸引了一大批海外愛國知識分子突破重重阻礙回國服務,并引進了大批外國專家來華工作。在各行各業、各式各類人才熱情高漲、甘于奉獻的辛勤努力下,盡管中間經歷波瀾曲折,社會主義建設仍取得了不少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的使命任務。
改革開放40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不斷破除人才工作的體制機制障礙和束縛,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將所有支持中國發展與民族復興的國內外人才聚集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事業中來。在千千萬萬人才施展才華、貢獻才智的建設實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與此同時,中國也從人才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發展成為人力資源大國,擁有龐大的人才資源存量,并不斷加快人才強國建設的步伐。今天,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我們越發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遵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路線。高度重視人才、廣泛吸納人才,善于把黨內和黨外、國內和國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斗中來,真正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中凝聚起了全體中華兒女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人才培養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培養造就一大批優秀人才。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和教育工作,為不斷培育革命、建設和改革所需人才創造了有利條件、積累了寶貴經驗并形成了優良傳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著眼于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繼承優良傳統,繼續做好人才培養工作。
在革命戰爭時期,為打敗外國侵略者和國內反動勢力,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以不同形式大力興辦教育、培養人才。比如,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為北伐戰爭和土地革命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創辦抗日軍政大學,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新中國建設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人才等。正是有“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般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和革命力量,中國革命才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并取得最終的偉大勝利。
新中國成立后,在百廢待興、百業待舉,各項建設事業都需要大量人才的嚴峻形勢下,中國共產黨借鑒蘇聯的模式,積極改革科技教育體制,優化人才培養機制,高效率培養出一大批優秀人才。與此同時,黨和國家派出一大批留學人員遠赴蘇聯、東歐等國家和地區學習,為新中國建設和改革事業進行了人才儲備。到1965年,新中國教育事業初步形成較為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人才培養取得了較大成效。
改革開放40余年來,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等論斷相繼提出的背景下,黨和國家愈加重視教育事業和人才培養工作。自1977年恢復高考后,中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加速發展,人才培養機制進一步理順并完善。黨和國家更大規模、更有成效地培養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急需的各級各類人才,一支規模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基本建成。與此同時,在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綜合國力不斷邁上新臺階的背景下,面對越發接近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我們也越發渴求人才。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人才培養優良傳統。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為社會主義育人才,旗幟鮮明提出并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培養了大量革命建設改革人才,開創了“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識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來”。肩負起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必須始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真正做到“擇天下英才而育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黨內外、國內外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和偉大奮斗中來,從而實現廣大人才自身命運與中國共產黨歷史使命的有機融合,實現廣大人才個人夢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機融合。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基地招標項目“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職干部教育實踐及其當代啟示”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