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高校教師生態素養是高校教師在生態環境領域表現出來的對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所持的敬畏之心與良好習慣。基于生態環境問題的現狀,生態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高高校教師生態素養是推動生態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具有生態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
作者簡介:
高校教師生態素養是高校教師在生態環境領域表現出來的對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所持的敬畏之心與良好習慣。基于生態環境問題的現狀,生態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高高校教師生態素養是推動生態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具有生態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加強高校教師生態素養的理論與實踐
生態教育是人們在反思人與自然界關系現狀的基礎上形成的、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最終目標的教育,包括生態知識教育、生態意識教育、生態行為教育等方面。高校是向大學生傳授生態文明理論知識的主要場域,青年大學生生態保護理念的形成和生態建設能力的培養是時代賦予高校的重要任務。高校教師和青年大學生是生態教育的主要參與者,一方面,教師是生態教育的執行者和引導者。教師向學生傳授生態知識,是生態教育的執行者;同時,高校生態教育的內容和過程具有方向性,大學生心理又處于逐漸走向成熟卻仍未完全成熟的階段,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要實現大學生生態教育目標,高校教師除了傳授生態文明等知識之外,還需要自身具備良好的生態素養。生態素養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所形成的贊賞態度和良好行為習慣,包括生態科學、生態文明知識的認知和儲備以及自覺保護自然環境的行為習慣。
第一,加強高校教師對生態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生態教育不是單純地傳遞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還應該包含生態倫理知識、法律知識、行為知識的普及。中小學階段的生態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一定的生態意識和觀念,高校生態教育則更多地從哲學、倫理學以及生態法律、行為和責任感的高度培養學生堅定的生態意識和正確的生態實踐。從這個角度來看,高校的生態教育更為重要。
第二,加強高校教師對生態文明的深度認識。意識是行為的先導,如果教師本身對生態文明的理念不認可,就很難對青年大學生進行生態教育。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和自我恢復能力也是有限的,但人的欲望卻是無限的。科學技術是化解當前生態危機的因素之一,但是這種危機不可能只通過科學技術進步就得到真正的解決,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依然很緊張。
第三,加強高校教師在生態文明教育上的知行合一。自然界為人的存在提供物質資料,自然界的存在是人存在的首要前提,保護自然界就是保護人本身。因此,人類在接受自然界饋贈的同時,要肩負起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自然界良性循環和發展的責任。高校教師大多具有正確的生態價值觀,能夠認同生態保護的重要意義,只是在踐行生態行為時缺乏一定的實踐性,在保護環境中的生態道德責任自覺性還有待加強,還未完全形成保護生態、節約資源、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理性消費等有益的生態保護行為。這就要求高校教師深度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來,對于國家的生態環境問題、全球的生態環境問題、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等有持續的關注。如此,才會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中具有大局觀,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知行合一。
提升高校教師生態素養的理路
第一,提高高校教師的生態教育意識。教師是生態教育的實施者和引導者,要對生態教育有清醒的認識。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教育基于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生態環境問題的現狀要求高校通過生態教育的方式和途徑讓學生認識到危機的存在,從現實生態環境問題出發引發學生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入思考。二是源于生態實踐的要求。任何一種理論的學習最終都是為了指導人類的實踐活動,而更好的實踐得益于合理的理論指導。大學生在接受生態教育的過程中可以獲得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的知識,這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前提和理論依據。三是當前的高校生態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高校生態教育并不是可有可無的、不重要的“副課”,而是應該滲透到每一個專業、每一個學生學習中的重要課程。
第二,將生態素養的培養和提升納入高校師德建設評價體系中,將保護生態行為規范納入師德建設的行為規范中。黨的十七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黨的十八大重申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九大報告又重點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可見保護生態環境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刻。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影響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進程,而他們的生態意識、生態行為直接來源于教師的傳授和行為示范。我們可以將保護生態環境的優秀品德納入師德建設的評價體系,引導高校教師養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其關鍵在于把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主體內化的過程就是主體自覺意識的過程。倘若在大學生態教育過程中缺少教育主體的內化環節,那么自我的主導性便會浮于形式,只是在毫無意義地灌輸外在理論。只有高校教師經過本身自覺的過程,才能內化和認同生態理念,從而更好地外化于行,真正地體現在行動中。師德建設行為規范可以通過日常的自媒體和綠色校園的建設等途徑對教師提出要求。例如,在綠色校園建設中,要保持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讓教師感受到自然與人文的和諧,關注生態環境問題、踐行環境保護、熱愛自然、提高生態素養,從而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當保護生態行為規范納入師德建設中時,師德建設必然反哺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教師認同生態環境理念并付諸實踐行動,從全局的可持續發展視角自覺形成環境保護的行為習慣,提升生態素養,提高師德示范的效果。
第三,全面提升高校教師的生態理論水平。高校教師的知識量和信息量是生態教育順利進行的前提和保障,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得益于高校教師不斷提高的業務能力。現階段,大學生生態教育要求高校教師具備更為豐富的生態理論知識以及相關的學科知識。從教師自身來看,要有不斷學習的覺悟和能力,既要充分認識到高校生態教育的重要性,又要學習培養自己深厚的生態知識和技能;既要嚴格要求學生,又要不斷地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以人格魅力影響學生,做到言傳身教。從學校角度來看,要加強對高校教師生態素養的專項培訓。高校教師是生態教育的主要執行者,因此推動生態教育快速有效發展需要對高校教師進行專項培訓。在培訓內容方面,面向高校教師的生態素養培訓要注重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結合。教師既要在理論上增加理論知識的儲備以期為生態教育夯實基礎,又要在理論的指導下加強生態文明的實踐,做到知行合一,以實際行動詮釋和傳遞生態文明理念。當然,培訓的形式應該多樣化,可以采取課堂授課、分組討論、試點參觀、自然體驗、生態環境調研、視頻學習和生態公益活動等多種途徑。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