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視察時指出:“革命傳統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近年來,安徽省六安市牢記囑托,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紅色資源,針對廣大青少年群體,廣泛開展紅色基因傳承進校園活動,取得明顯成效,為立德樹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進行了有益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
發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信仰、理想、信念、宗旨、優良傳統和作風等精神品質和英雄氣概的綜合體,是革命事業永續發展的精神密碼,集中體現在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中,因此,傳承紅色基因必須首先學習研究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深入總結中國共產黨的輝煌歷程、偉大成就、寶貴經驗,發掘蘊含其中的紅色基因。六安是一方紅色沃土,在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偉大進程中,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和作用,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留下了許多革命遺址遺跡,是中國共產黨重要的紅色基因庫。其中,金寨縣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列為中華紅色基因庫工程全國15家試點單位之一。六安市著眼于將本地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優勢,整合社會力量,搭建紅色文化智庫,深入開展紅色主題的資料整理和研究,摸清家底,盤活存量,編寫鄉土教材,將紅色資源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人物事件,讓廣大青少年隨時隨地感受紅色基因的存在和影響,為廣泛開展紅色基因傳承提供了豐厚的史料和學術支撐。實踐表明,利用革命老區底蘊深厚的紅色文化資源,通過講述發生在身邊的人和事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活動,更具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是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具有可復制性。
講好紅色故事,激活基因密碼。六安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到土地革命,再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黨帶領人民在這里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英雄傳奇,留下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六安市注重發揮紅色文化對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的獨特優勢,通過巡回宣講、體驗式學習等多種形式,講述一個個鮮活的革命故事,在潛移默化中激活紅色基因密碼,使青少年受到心靈震撼和精神激勵,在青少年中產生了強烈共鳴。實踐表明,革命精神是可以通過故事表達的,故事里的紅色基因是可以被激活的,改變傳統的“填鴨式”說教方式和單一的展陳及游覽方式,針對青少年的身心特點,采用喜聞樂見的講故事方式,是青少年易于接受的知識灌輸和情感培育方式。
弘揚紅色文化,滋養精神家園。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道德風尚,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推動民族復興偉業的強大精神力量。以紅色文化滋養青少年的心靈世界,從娃娃抓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傳承紅色基因的題中應有之義。六安市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強化紅色文化的主導和引領作用,在青少年中開展讀紅色書籍、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曲、寫紅色征文、演紅色節目、行紅色之旅等活動,積極營造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推動革命傳統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實踐表明,在校園里倡導紅色文化,讓紅色文化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就可以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
當前,我們正處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我們必須用紅色文化滋養心靈,用紅色火炬照亮征程,不斷闖關奪隘,確保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紅色江山永不變色。
(作者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院長)